йչ
当前位置:主页 > 聚焦 > 正文

理性看待药品价格上涨

2019-04-25来源:健康报

硝酸甘油片是治疗和预防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药,一段时间以来,该药大幅涨价甚至短缺的情况正在蔓延,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药品价格和供应关乎百姓的健康利益,每有波动都能引起关注,但有时舆论的声音缺少几分理性。

2015年,药品地高辛片价格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上涨约10倍,舆论一片声讨。但实际上,这种绝大多数患者每天只需口服1片的药品,此前100片/瓶的价格大约只有6.5元,即使涨价后患者每天的药品费用也不足1元。长期以来,由于受“唯低价是取”的采购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地高辛一样价格畸低的常用药品并不少见。硝酸甘油片就属这类药品,以往100片/瓶的价格约为4元,每片药品仅约4分钱。

如此低廉的价格本就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屈指可数,药品供应也就经不起“风吹草动”。一旦原料价格上涨、生产线改造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几乎没有缓冲余地,要么提高药品价格、要么停止生产供应,涨价和短缺也就接踵而至。因此,畸低的药品价格出现合理上涨,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应让“见涨就打”的非理性舆论伤害药品生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但是,理性看待价格上涨绝不应成为牟取暴利的幌子。如何甄别药品价格的合理上涨与恶意牟利,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对药品的真实成本做到心中有数。价格虚高和供应短缺是我国药品领域的突出问题,但对于药品的真实成本一直无人探究。在前几天提交审议的药品管理法(修正草案)中,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建议增加规定,国家对药品价格进行监测,必要时开展成本价格调查,加强药品价格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药品价格违法行为,维护药品价格秩序。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抛开成本因素,药品供应短缺的另一根源是制药原料的绝对短缺。近几年,由于环保执法加强,一些制药企业因原料药污染问题停产。保护环境无可厚非,但政府部门对简单关停生产线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应当有预见性,并做好预案。针对制药产业这一特殊领域的环保治理,应制定更加精准、科学的策略,同时发挥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会商联动机制作用,通过卫生健康、环保、药监、价格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综合施策,既要保青山绿水,也要保百姓用药。

编辑:刘志勇

最近热门

  • 11月21日,由淋巴瘤之家及红棉肿瘤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淋巴瘤病友大会暨淋巴瘤之家十周年生日会在上海举行。数百名中国淋巴瘤患者、家属,以及40余位淋巴瘤领域医学专家、科普作家...
  • 2021 年 9 月 24 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百岁人生邬沧萍口述实录》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 中心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及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老年...
  • 上海市松江区的国药康养泗泾照护中心养护院里,工作人员精心照顾长者。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市一家医养结合机构做了4年治疗师后,90后河北省女孩李阿花决定转行,告别自己服务了好几年的老人,离开自己热爱的康复专业。 另一边,山东省女孩张欣因无法帮失去自理能力的母亲找到一家价位适中、有专...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