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路上,你我同行”,这是广大医务人员的美好愿望。但如何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逐步接受患癌的严酷现实,继而树立同癌魔斗争的勇气,是医患双方及家属都要面对的棘手难题。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头颈泌尿生殖肿瘤内科主任吴瑾教授介绍,作为肿瘤科医生,觉得最棘手的不是如何医治,而是要不要将实际病情对患者“和盘托出”,这个环节对后续的诊治很重要,有时直接关系病情的发展演进。
说,还是不说
尽管人们对各种癌症的治疗和认识已经普遍提高,但对罹患肿瘤的患者来说,被诊断为癌症仍旧是等于判了死刑,这使得很多患者备受打击,无法积极面对严酷现实。
传统上,多数人认为不应把实际情况告诉患者本人,在其住院时,家属反复叮嘱医护人员,千万不能捅破“窗户纸”,一旦走漏风声,当事人的心理就会“崩盘”,承受不了心理重创而丧失治疗信心。也有人认为“长痛不如短痛”,要当机立断,以合适的方式告诉患者实情,在短暂阵痛过后,积极树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抗癌勇气,主动配合临床诊治,以赢得最长的生存期和最佳的生活质量。
在英国,一项调查表明:有87%的患者,无论好坏,都想知道尽可能多的关于疾病的信息,而高达98%的患者想知道他们的疾病是否为癌症。日本福冈大学组织的调查也显示,85.7%的癌症患者希望获知自己的真实病情。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对1023名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的调查同样表明,90.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让早期癌症患者知道病情真相,60.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让晚期癌症患者掌握病情真相,且绝大多数患者和家属选择由医务工作者来履行告知义务。
怎么说,何时说
基于30余年的临床经验,吴瑾认为要因人而异、讲究策略,区别对待。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心理素质、生活阅历等不同而采取相应方式,对于心理素质较差或者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一般宜借助“避重就轻”的方法。比如:对肺癌患者告诉他得的是肺炎、肺结核等,以避免其情绪低落,信心尽失,要让他们看到有治好的可能,升起希望的风帆。
但对于那些病情较重,就诊时已经没有治愈机会,只能姑息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文化层次高或者个性较真的人,如果开始时就刻意隐瞒,随着肿瘤的发展和扩散,他们往往认为病怎么越治越重呢,是不是耽误了?对医生的诊疗产生怀疑,甚至拒绝就医,产生抵触情绪,后果可想而知。
吴瑾主张,对大部分患者应告诉真相,让他们有知情权,但要讲究告知的技巧,避免直截了当地说;要根据患者的特质,掌握好时机、方式与方法。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心理健康的肿瘤患者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远比医生预想的强。事实上,要完全向患者隐瞒真实情况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告诉他们病情的同时,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他们的疾病并非糟糕透顶,而是有希望遏制乃至治愈的,患者一旦消除了未知的恐惧心理,就会从容面对,精神枷锁的解脱将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吴瑾的体会是,癌症的治疗是医患双方长期合作的过程,患者和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至关重要。而向患者隐瞒病情会让医护人员束手束脚,谨小慎微,影响医患间的沟通和信任,给临床诊治带来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隐瞒病情也会让医护人员无法提供患者所需的心理支持。若不能向患者坦陈事实真相,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也就无从开展,从而使患者越发心绪不宁,疑神疑鬼,紧张焦虑,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编辑:衣晓峰 要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