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当心脏发生房颤或心律不齐时,健康手表会发出震动报警提醒;只需 60秒,即可在手表上完成一次非处方心电图测量。目前,这些功能已在我国国产智能健康手表上实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知名演员、媒体工作者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关注与保护心脏健康正在成为社会共识。而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心脏监测这一“黑科技”的出现,或将为临床以外“捕捉”心脏疾病隐患并及时干预病情提供帮助。
12月3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宣布与可穿戴设备研发商华米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就可穿戴设备在心律失常患者中诊断准确性的验证、基于可穿戴设备数据的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与预警,以及建立依托可穿戴设备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疾病预防-筛查-诊疗流程等方面共同开展研究。
“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猝死,这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的人数。”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及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李建平谈到,平时身体健康或看起来健康的人发生非预期的突然死亡,就是猝死。猝死发生的整个过程不到1小时,而最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4分钟。
如何才能“捕捉”到猝死前的蛛丝马迹,及时干预防止悲剧发生,成为一个关键的难题。李建平认为,可穿戴设备可以被佩戴者长期使用,多维度、连续性地进行数据收集,可以提供危险评估、及时预警,有助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据介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与华米科技此前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以临床医用的12导联心电图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对401名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华米Amazfit智能穿戴设备中测量心电图的ECG和检测人体运动心率的PPG功能,判断房颤的准确度分别为94.76%和93.27%。
不过,这并不意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心脏监测功能可以与医院临床中使用的心电图机划上等号。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重视,诸如可携带式血糖仪、腕式电子血压计等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可穿戴设备在市场大量涌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性能标准的不同,这些设备可划分为医用级和消费级两类。据华米方面透露,该公司此前发布的由智能健康手环加持胸部电极组合的套装产品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二类医疗器械认证,Amazfit米动健康手表的相关申请目前正在审批当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蒋捷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作用发挥在临床以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颤,房颤只有在发作的时候才能确诊和治疗,但其发作模式一般不固定,依靠医院的临床设备很难实现连续监测。”蒋捷说。
编辑:侯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