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发展网主办 投稿邮箱:jkcyfzw@163.com
滚动
中国健康发展网:主页 > 聚焦 >

祝墡珠:我的全科人生有“三最”

2019-02-21 16:47   来源:健康报
  □特约记者 宋琼芳 齐璐璐

  20多年前,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祝墡珠由一名内科医生转行做了一名全科医生,从此便为全科医学发展殚精竭虑。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主任到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祝墡珠教授不仅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拓荒者与探索者,更是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老院长的嘱托言犹在耳:“全科医学,就靠你了!”无论遇上多少困难,祝墡珠坚信:“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好的。”


  最快的决定

  发达国家做了,我们应该也行

  从内科医生转而去做中国全科医学“吃螃蟹的人”,年过半百的祝墡珠只考虑了不到一秒钟。

  1970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天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祝墡珠在中山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1986年开始做内科重症监护。1988年,她考取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第二年赴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进修急救医学。在澳大利亚急诊室,他第一次接触到全科医生。然而彼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将与全科医学紧密相连。

  改变她“方向”的关键人物,是时任中山医院院长的杨秉辉教授。祝墡珠常开玩笑说,自己投身全科医学,是“被老院长给骗去的”,继而感叹,“全科医学有今天,多亏杨院长高瞻远瞩”。

  杨秉辉,中国全科医学倡导者之一。早在1994年,他就在中山医院成立全国第一个全科医学科。建科之初,科室只有三四位医生。杨秉辉看中了内科基础扎实全面的祝墡珠——敬业、有很强的事业心、很好的组织能力。于是,杨秉辉找她谈话,没想到,她就回答了一句:“好的呀!”

  “然后,我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申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的中国全科医师培养计划。”祝墡珠说,“当时,我对全科医学一无所知,仅限于在澳大利亚进修时的印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申请标书,我查阅大量书籍文献,最终完成了那份题为‘中国全科医师的发展与培养’的标书,成功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51万美元的资助。”

  杨秉辉对祝墡珠说:“你去当全科医学科主任吧,否则申请来的钱怎么办呢?”那时,祝墡珠已53岁。“正因为当初对全科医生的印象不错,我想,发达国家都这样做了,我们应该也行吧?所以,就这么开始了。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祝墡珠回忆说。

  2000年,祝墡珠成为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她把科室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当做最重要的两件事。因此,她想方设法为科里医生争取更多科研课题和出国进修的机会。当时在国家各类科研基金申请中,很难看到全科医学或社区相关条目,而上海很多科研项目都对各单位“限项”。面对院内诸多“大学科”,全科医学科不免“弱势”。“他们那是几十年的功底。我们刚刚成立,过几十年,我们也会好。”祝墡珠拿着科里标书到处呼吁,“我们不能跟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比,但我们的项目只要送出去,到市里比、到全国比,我敢说我们是最好的。”就是依靠这样的拼劲,她为科室逐步拿下一个个科研课题。

  有一次,科里有位医生出国前的外语面试没有通过,她就写信给市领导:“我相信她的英文水平能胜任,也相信她经过国外锻炼后会进一步提高。我们是选派医生出国,不是派外语人才出国。全科医生更需要出去见识。”在她的争取下,科里不少医生去了美国、英国、加拿大进修……虽多次受邀出国学习,但她总说:“把机会多留给年轻人吧。”

  经过多年发展,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目前拥有4个病区约116张床位和30多名医生。“一个学科要搞上去,一定要‘万紫千红’。没有团队,我一个人怎么做事?我们团队非常好,年轻、有活力,只要好好培养,就可以成长!”

  最响的声音

  “只要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好”

  回想当初,祝墡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全科医师培训的生源问题。“CMB项目代表全科医师培训在我国的正式启动。这项计划旨在为我国200名符合资质的大学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提供免费规范化培养,也就是现在的‘5+3’(5年本科学习,再加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是,当时全科医学理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职业前景几乎没人了解,再加上政府没有将其纳入培训计划,学生培训完毕后回当地从事什么工作也不清楚,所以即使免收学费、书本费,首批招生在全国也只招到19名学员,其中6名还是我们自己科室的成员。”祝墡珠回忆。

  当时有人劝她:“招不到本科生,就招大专生吧。”但是,她坚守诚信原则:“我不能骗美国人,拿了人家的钱,就应该踏踏实实做事。”她找到自己同学、原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刘俊——对方大力支持,明确指示把上海医科大学生毕业后的培训纳入CMB计划。这就是最早一批接受CMB全科培训的沪籍本科生。如今,全科教育已纳入上海市政府常规计划,而当初首批学生也都已活跃在社区医疗一线,大多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干与管理者。

  “很多人觉得,全科医生的知识与技能比不上专科医生。这是大大的错误!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要求的是‘广’,而专科医生要求的是‘深’。作为全科医生,要守好两个门,一个是健康的门,守住民众健康;另一个是医保的门,守住成本效益。因此,全科医生要学方方面面的知识,他们不仅要与病人打交道,还要与街道、医保系统沟通。专科医生关注的是院内治疗,而全科医生要考虑如何让病人回归社会、如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他们需要掌握的是社会医学知识——全科的目标不只是治病,而是‘全人’‘全家’‘全社区’的健康。培养一个全科医生的成本,绝不比专科医生低。”祝墡珠说,“因此,我们要建立规范化培训基地。这好比打造一个孵化器:对全科医生进行规范培养后,把他们送进社区,慢慢地,这些医生就是社区的老师,可以带新的全科医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全科医生培养,符合国家战略——这是祝墡珠最为坚持的想法,而最令她自豪的是:“规培从全科开始!”200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山医院成为首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迄今为止,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共招录全科医生2782人,其中,中山医院招录373人。同时,中山医院通过远程面授课程等方式,培养了全国各地8000多名骨干全科医生。

  不久前,祝墡珠参与了国家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教材的编写。“国家新政出台,到2020年底,作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医院必须要有全科医学科。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都在进行转岗培训,加注全科医学科。”她说,“还记得当年我们全科医学科的一个重大难关,就是医师注册的专业问题——三级医院没有全科医生的岗位。这个科室的医生隶属哪个专业?所以,无论多少困难,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好的。”

  最好的证明

  “时间会给出答案,证明一切”

  2011年是祝墡珠难忘的一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自此,全科医学发展驶入“快车道”。而祝墡珠,也成为“全科医学代言人”——全国各地,只要有全科医学的重大会议,必然有她的身影;只要谈及社区医生的发展前景,必然有她的声音。

  “英国全科医生的收入是专科医生的80%, 所以英国50%的医学生愿意做全科。而我们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待遇相差很大,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把人才培养出来,最终却留不下、用不上。”因此,全科医师的职业前景、收入、地位、荣誉感都是祝墡珠最关心的事。

  曾经作为上海市全科医学会主任委员,很多人都说,祝墡珠的心里装着“全上海的社区医生”。她倡导从一线选拔优秀成员加入全科学会领导队伍——浦东潍坊社区卫生中心主任杜兆辉、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申等,都成为上海市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别看只增加一两个人,在社区医生的心里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把学会当成自己的组织,有亲切感。”她说。而每当社区医生发表论文有困难,作为《中华全科医学杂志》总编的她,总是热情帮助他们争取版面,还亲自给他们修改稿件。

  “全科医学事业有前景、有意义,哪怕付出再多时间、再多精力、再多心血,我也觉得值得!”祝墡珠深信不疑。

  为了促进社区医生更好地学习与交流,祝墡珠一手建立起“全科医师沙龙”。“我们不单要传统的专家授课,而更希望推动社区医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旁观者。所以,我借鉴三级医院病例讨论模式,每月确定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办,并提前发布讨论病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讨论、形成意见后,统一提交学会,再遴选出优秀者集中讨论,同时邀请一位三甲医院教授点评。”

  她精心设计的沙龙,如今已举办132期,成为上海市全科学会的品牌项目,受到社区医生热烈欢迎。不少人说:“在我们眼中,祝教授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一心只为我们着想,我们都爱戴她、尊重她。”

  细数全科医学发展的每一步,祝墡珠感受最深的是:“国家政策支持最重要。老百姓对全科医学的认识乃至认可需要时间。但我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证明一切。”

编辑:侯敏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人才招聘|法律声明|联系我们|人员查询
本站所刊登的健康产业发展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健康产业发展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 2013 - 2014 www.chinahealth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jkcyfzw@163.com
关注微信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