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端研讨会”在京召开。
王建军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下简称“国家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保障亿万老年人享受老年幸福生活的重大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自觉做实施国家战略的宣传者、倡导者,自觉做实施国家战略的研究者、探索者,自觉做国家战略的推动者和落实者,不断开创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新格局,谱写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杨震指出,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和问题具有特殊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弱项。今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供给侧来看,应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发展政府付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村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加强机构养老的保障作用。从需求侧来看,要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健全对低收入老年人的帮扶机制,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就近就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指出,“老年友好,城市美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居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的适老化改造,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行动,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应对老龄化的关键是解决“未备先老”问题。“未富先老”已不符合中国国情,“未备先老”主要体现为思想准备不足、制度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足、保障结构失衡等四个方面。要创新思维,树立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积极认识,在养老金、养老服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鼓励生育等领域调整目标,理清思路。要改善制度供给,采取差别对待、多元并举策略,分地区精准施策,分类分层精准施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认为,要把握住中国人口老龄化总量大、速度快、长期化等发展趋势,抓住助推社会消费、壮大银色经济、倒逼产业升级三方面机遇,聚焦发展和分配,不断充实国家和居民的财富储备;聚焦人口均衡发展和素质提升,持续加强人力资本积累;聚焦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打造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聚焦整体创新和为老服务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全民意识提高和自觉参与,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认为,要坚持系统性观念,稳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五项工作:明确基本养老服务内涵外延,明确政府基本养老服务职责,健全基本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保障制度,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基本养老服务配套机制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秉文认为,夯实养老财富储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国养老金资产储备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悬殊,应把第一支柱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利用起来,作为夯实养老财富储备的载体,尽快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参与率,第三支柱的顶层设计应尽快出台,适时建立“外汇型”战略储备养老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要把握人口发展百年变局,科学研判“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时期的人口变动态势及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今后人口变动会带来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但仍可以有所作为,挖掘国内人口对经济发展支持的潜能还有较大空间。应大力实施“软基建”工程,建立完善适应老龄少子化社会的民生保障制度。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认为,信息技术在完善养老服务制度设计、优化供需精准匹配、促进养老服务业态融合、拓展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强化质量监管等方面具有多重效用,应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融合与应用,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认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时间银行”成为汇聚社会人力资源,鼓励全人群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平台,成为政府分配、市场分配之外新的社会分配机制并逐步形成国家公益资产。基于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时间银行”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新的路径支持。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认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部署安排涉及方方面,它是一个由八个战略支柱构成的战略体系,需要在已经明确的顶层设计大盘子中处理好与其他已有战略的关系,明确其基本定位。会上,他用十个关键词“全景视角、八大支柱、基本定位、历史演变、重大意义、转变观念、全面行动、组织体系、充满信心和美好未来”详细解读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编辑: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