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冬春之交。当新冠肺炎病毒在九州大地肆虐,当黄鹤楼前的江水裹挟着悲悯咆哮哀鸣,当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接连打响,有一群普通人,放下牵挂,逆行而上——
(图片来自互联网)
他们有的儿孙绕膝、本应安享天伦,有的是家中老少依靠的“顶梁柱”,有的是尚显稚嫩青涩需要呵护的年轻人。但在这危难关头,他们向灾难中心挺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他们就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
或许有人说,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天职,他们不上谁上?可这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这是向险而行、向死而生!
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这或许是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然而残忍的是,人们第一次认识他,却是为了和他告别。他用三天的时间完成定点医院改造任务,却在接触患者时被感染了。躺在重症监护室,他依旧惦念着医院和病人,关心着核酸检测试剂盒有没有到位、检测人员有没有配齐。那些时间,同在一线奋战的妻子蔡利萍时刻忧心,不断发微信给丈夫:“你害怕吗?你一定要挺住啊。”刘智明不回。妻子又发:“我陪你可以吗?”刘智明当即回复:“不要。”看似无情却有情,他不是不想念,而是深知还有很多病人等着妻子去照顾。
刘智明院长的资料照片。(武昌医院提供)
死神无情,苍天垂泪。2月18日15时许,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外,运送刘智明遗体的车辆缓缓驶离,妻子蔡利萍跟在车后跑了起来,恸哭声感天动地,恩爱的眷侣从此天人永隔。刘智明燃尽生命,化作一道光,照亮更多人无畏前行。
两天看诊300多位病患,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太忙了,他和妻子商定,“疫情不散,婚礼延期”。可谁也没想到,彭银华因为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感染了新冠肺炎。2月2日,隔离数天后,他的神志尚且清醒,还在微信上致谢照顾他的护士,叮嘱她注意休息。然而一周后,彭银华的病情突然加剧,大家眼中善解人意、从不提多余要求的他还是走了,年仅29岁。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放着没来得及发放的结婚请帖……
彭银华与妻子的婚纱照,他承诺的浪漫婚礼永远无法兑现。(图片来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这份慷慨悲歌的名单上,还写着武汉协和江北医院医生夏思思、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徐辉、湖北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文军、江苏启东市南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组长朱峥嵘……他们选择投入最英勇的战斗,燃烧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将载入不朽的史册,值得千载万世铭记!
而那些仍在战斗着的勇士们呢?他们没有时间哀思,带着悲伤、流着眼泪,目送逝去的战友,转身又奔赴战场。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56岁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逐渐僵硬的双腿,隐瞒渐冻的病情,得知生命进入倒计时后,便拼了命地争分夺秒,金银潭医院有太多的病人等着他去救治。可就在这紧要关头,张定宇得到消息,在武汉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不幸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妻子入院三天后,张定宇才腾出空去探望,只待了半小时。“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谈到妻子,张定宇湿了眼眶。一边是病人,一边是相伴28年的结发之妻,他选择把最后的光芒释放给病人。
1月27日晚,张定宇向同事了解防护用品供应情况。 柯皓 摄
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公众所知。这位个头不高、话语轻柔的女医生,一个月前以超强的专业敏感,最早发现这场疫情的苗头,并和院方一起上报,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从12月底到现在,她每天从睁眼忙到天黑,一直住在医院旁边的宾馆,没有回过家。86岁的父亲,她顾不上照顾。有时晚上12点多才能有空打个电话回家。父亲睡觉早,她不忍惊动,就叫家人转达一句“一切都好,别担心”,深埋起愧疚继续工作。
张继先正在看患者的肺部CT 影像。陈卓摄影
“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我来!”随着病人口腔打开,霎时间,数以亿计的病毒喷溅而出,直击操作者面部,飞沫充满整个病房,病房里所有医务人员都面临感染风险。在武汉战场上,为插管组成的医务团队被称为“插管敢死队”,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医生戚忠是队伍中的一员,谈到“有可能被感染”这件事,他说,自己还年轻,如果被感染,牺牲的概率很小,但管子插进去,病人就可能挺过来,以这样的方式为病人搏出一线生机,“值”!
(图片来自互联网)
常听“捐躯赴国难”,告别妻儿父母的这一转身,需要怎样决绝的忘我和牺牲?没有人知道,下次能否重逢。
武汉封城之际,有一批人却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来,陈刚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原在湖北恩施某医院上班,春节休假回了老家。疫情暴发后,他主动请缨,向单位报备去向,与中南医院取得联系后,克服封城的困难,于大年初二来到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这些从四面八方就近投入战斗的医护人员被称为“编外医生”,却上演了最美的“留守”和“逆行”。
这是一幅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画面:
得知有鸡汤喝,裹着厚厚防护服的广东佛山援鄂护士薛丽英兴奋得学小鸡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将近7小时没吃没喝。为了节省防护用品,很多一线医护人员每天上岗以后不吃不喝,因为一次性防护服脱下来就没用了,只有下班后才脱。为了缓解紧张、疲劳和焦虑,有些人在防护服上写上自己想吃的东西,薛丽英身上写的是“酸菜鱼”,她的一位同事身上写的是“星巴克”。而我们从她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活泼和朝气,更看到了热血和激情。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是两个让人痛彻心扉的瞬间:
2月11日下午,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云南昆明过世。得知这个消息,吴亚玲泪如雨下。她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悼念去世的母亲。2月18日凌晨4点,支援武汉的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慧接到电话,隔着手机屏幕,望着远在家乡的父亲一点点停止了呼吸。李慧心如刀绞,向北,朝着家的方向,长跪不起。正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亲情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一幕幕让人心疼的画面,一个个布满勒痕和汗水的面庞,一个个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壮举……这是在关键时刻豁得出去、舍生取义的坚守,这是不惧艰难、百折不挠的坚韧,这是满腔热忱、视患者为亲人的坚持。他们把名字写在防护服上,无数人把他们的名字刻在心上。
(图片来自互联网)
“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他们的深情褒奖,也是十四亿国人共同的心声!
“有医务人员在,我放心,我不怕!”在患者眼中,医务人员带来了生的希望。2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一对夫妻治愈出院,妻子蒋女士代表夫妻俩向中国科大附一院感染病学专家鲁朝晖深深鞠躬,鲁朝晖随即俯身回礼,多么暖心的一幕!“疫情结束后,欢迎你们来武汉,我给你们当导游当专车司机,一定热情接待大家。”一对夫妻写给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信,纸短情长。
“待你们凯旋的时候,我们再驾机接你们回家。”人民空军连续出动多架运输机,向武汉紧急空运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和物资。医护人员得到一张特殊的“运-20机票”,乘客信息栏写着“最美白衣战士”,航程信息写着“家至战场(武汉)”,机票上标记的是双向箭头,寄托着人民空军对白衣战友的美好祝愿,也饱含着亿万人民的深深期待。
(图片来自互联网)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是争分夺秒研制战疫利器的科研人才,他们是坚守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是加班加点为防疫提供弹药粮草的企业工人,他们是冒着风险运送物资的快递小哥,他们是奋战在环卫一线的保洁员,他们是自我隔离在家的每一个人……而在这场全民战争中,英勇的医务人员离战火和死亡最近,付出和奉献最多,他们当之无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图片来自互联网)
朋友们,有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应该感到幸福啊!当我们睡在温暖的床上,当我们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当我们依偎在亲人的身旁,我们的医务人员们,仍在昼夜接力奋战着,为我们的幸福安宁守护着,我们怎能不以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怎能不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愿他们早日平安归来!
(图片来自互联网)
(高阳 孙忠法)
编辑: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