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我国传统餐饮模式在此次疫情中体现出有哪些弊端?
张振芳:谈到中国分餐制和公筷制,需要先从几组数据谈起:据综合资料显示:①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数最多的国家,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人,慢性乙肝病人约3千万人;另外,中国每年约有50多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损害和肝癌。肝癌患者群体中有近80%是由乙肝引起。②我国也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胃癌,而胃癌的的元凶就是幽门螺杆菌我国至少有8亿人处于这种疾病的感染状态,这些人群都是潜在的胃病甚至胃癌患者。③例如在我国传染更严重的SARS病毒,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新冠肺炎病毒,截止目前确诊感染病例83030例,死亡4634例;H1N1病毒感染者达5万多人。科学研究证明,聚餐中的互相夹菜,唾液传播是造成这些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综上,在我国实施分餐制、公筷制势在必行。
本网:您认为提倡实行分餐制、公筷制主要面临以下困难?为何没有成为常态?
张振芳:我国分餐制、公筷制没有成为常态,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最重视的就是人情世故,大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通过吃吃喝喝可以增进感情。在推杯把盏之间或叙旧、或交友、或谈情、或说事,就连工作、生意、业绩都是在饭桌之上完成的。因此诞生了很多各式各样的酒桌文化、饭桌文化。
在山东等地甚至研究出了一套套的规矩和心得。就连饭桌上的座次、吃饭的人、喝的酒,什么样的场合上什么样的菜,说什么样的话都是有规矩的。
另外,不习惯分餐制的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家人之间实行分餐制是对家人亲密性的冒犯,所以对于分餐制、公筷制的抗拒,如果亲人之间对于分餐制不接受,退而求其次,至少应选择使用公筷、公勺。
本网:此次疫情成为推行分餐制、公筷制的契机,还应该从哪些层面努力?
张振芳:当前,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情况。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北京、上海等各个地方都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山东省发布了分餐制与无接触共餐省级地方标准,提出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和“分餐自取”三种模式,为推广分餐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
据毛群安透露,下一步,全国爱卫办和各部门将继续组织好爱国卫生月的活动,指导各地落实环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项任务,巩固疫情防控的成果,同时也会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大家比较关注的分餐制、公筷制形成制度。
本网:请您谈下那些因素决定分餐制、公筷制的成功与否?
张振芳:有关实施分餐制、公筷制的成功与否,事关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歼灭战”,推动它的力量要靠全社会各个层面,仅靠政府提倡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立法机关、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需要锲而不舍的推动,现代分餐制、公筷制才能最终形成。国家有关部门要把此次新冠疫情成为推行分餐制、公筷制的契机,深化改革提升饮食文化层次。
采访最后,张振芳会长提出建议:要让国人被接受和习惯分餐制、公筷制,还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努力:
一是人大立法保障,依法推进。国家各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依法为“战疫”提供应急、及时、有效的立法支撑,为政府依法科学有序推进分餐制、公筷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
二是政府机关单位带头。强制规定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集体食堂带头实行分餐制,公务接待、商务接待同时做到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当好“分餐制、公筷制”的引导者。
三是建立奖惩考核机制。建议对各地落实推行分餐制、公筷制的工作,纳入国家文明办文明城市考核范围等。
四是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如今,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正是一次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文明生活习惯的新契机。要用先进的文化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饮食卫生文化上要有引导、宣传、教育和必要的管理,形成更宽泛、更科学、更和谐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成功建立健康、安全、礼尚饮食文化。
只要围绕增强全民饮食安全意识和宣传新时代健康理念这个目标,坚持上下配合、部门联动,扎实推进分餐制、公筷制宣传教育各项工作,牢牢把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在改革大局中凝聚正能量,为全国开展分餐制、公筷制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倡分餐制、公筷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编辑:谢波